半个窝头苏玉兰啃了好半天,实在是拉嗓子,要不是有粥能顺两口,根本就咽不下去,就在她快吃完的时候,小姑子晓梅碰了她一下,苏玉兰抬头往外看去,院门口进来一个人。
“玉兰呀,你可算是醒了,这两天可把我们都急坏了,你要再不醒,就该拉你去医院了。”来的人是大嫂高敏芝,大嫂的声音很好听,调门高高的,拖着个尾音,跟唱戏似的。
“晓梅,你二嫂两天没吃东西了,就吃这个啊,这营养哪里跟得上啊,晚上你上我院里拿两个鸡蛋给你二嫂煮着吃,啊”
苏玉兰看着大嫂圆圆的脸,那双丹凤眼说完话眼角还挑一下,嘴皮子薄薄的,一看就是个能说会道的主。
“大嫂,我现在就去你院里拿鸡蛋吧”晓梅站起来摆出就要往外走的架势,这么多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啊,大嫂又在说好听话,偏不让她得意。
“这么大姑娘了性子还这么急,那俩老母鸡一会儿才能下蛋呢,一天就下两个蛋,两个孩子一人吃一个,我平时连个鸡蛋味都闻不上。”大嫂嘴里的话跟撒豆子似的蹦出来,连个磕巴都不带有的。
“就知道说好听话”李晓梅心里嘀咕着,回身坐在另一把椅子上了。
屋子里就两把椅子,苏玉兰吃饭坐了一把,李晓梅这一坐下,就剩下了大嫂高敏芝站在桌子边上。
“赶在晚饭前,我把鸡蛋给你拿过去,哈”大嫂冲着李晓梅眉毛一挑,满脸都带着笑。
要搁以前,苏玉兰听到这话也得挺感动,这年头谁家有口好舍得拿给别人吃,养两只老母鸡下了蛋连孩子都舍不得给吃,攒上个10来天,赶上县城过集的时候拿去卖了,一个鸡蛋1毛5分钱一个,20多个鸡蛋也有3块多钱呢。
3块钱什么概念,猪肉9毛3一斤,好一点的膘肥油厚的地方1块多一点,3块钱妥妥的能买3斤猪肉。
可是现在苏玉兰不一样了啊,换了芯,她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逆来顺受,心思简单,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建国媳妇儿了
别的不说,她自己身上穿的这衣服,粗线蓝布的褂子洗的发白了,裤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两个膝盖都打着补丁,脚上的布鞋磨的都起了毛边,一看就是经常下地干活穿的。
再看看大嫂,脸上泛着红光,身上的衣服虽说不是新的,可也不是穿了太久的,那鞋就不用说了,鞋底都还是白色的,头发还用个灰白的手绢绑了个低马尾,这身打扮一看小日子过的就很滋润,比她这儿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呢。
要是各过个的,也无可厚非,可现在他们家这情况不是还没有分家吗
“明天,让你大哥回来的时候割块儿肉回来,你二嫂好了,咱都高兴,一家人一起吃顿饭。”
高敏芝说完这话,转身就往外走,走之前还跟李晓梅说了一声,“晚上等我给你拿了鸡蛋再做饭啊”
说的跟真的似的,李晓梅真不想往心里去。不过这大嫂除了爱说好听话不办事外,也没别的不好的地方,反正就这一点就让她心里不待见。
“晓梅,帮我烧点开水吧,我想洗洗头”这是苏玉兰醒过来后,说的最长的一句了,话说出口好像也没觉得多别扭。
这也是李晓梅这两个多月以来听到她二嫂说的最长的一句话,她不敢表现的太明显,心里其实可激动了。
等李晓梅提来了热水,趁着外面天还暖和,苏玉兰把头发洗了,手脸洗干净,觉得清爽多了,这天气和这环境实在是不适合洗澡,要不然她还真想好好的泡个热水澡。
洗完脸,总得抹点啥吧,可是这家里什么都没有,不光抹脸的,香皂,牙刷牙膏这些洗漱用品一样都没有就连刚才她用的毛巾也都旧的不像样子了。
、第四章、家底
大桥村是有供销社的,虽然不大,不过平常用到的一些日用品都还是能买到的,而且现在“凭票购物”的制度已经开始逐步取消,即使不用票也可以购买一些东西了,只不过价格要高上一点点。
苏玉兰把头发擦了好几遍,都已经擦的半干了,才放下毛巾,趴到炕上,一层一层的掀土炕上的铺盖
来来回回翻腾了老半天,才在东墙边的稻草下面找到一个包了起来的白手绢。。。。。。
看来接收的记忆还是比较靠谱的,没什么偏差,
手绢握在手里厚度还不小,苏玉兰心里有点小激动
一毛、两毛、五毛统共2张两块的,一张五块的,再加上一堆毛票,这么厚一大堆加在一起一共14块8毛钱
呃,这就是她现在的全部家当了
这些钱她还得先置办一些生活必需品,大概需要花多少钱,她心里影影绰绰的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148最少有10块是不能动的,按照她以前看过的重生文里面的主角来说,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大都走的是倒买倒卖的路子,比方说倒卖鸡蛋,村里收,再拿到县城去卖,一个鸡蛋赚上2分的差价,这样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
10块钱虽说太少了点,但是少也总比一点没有强,反正不管要做什么都是需要本钱的,只是当倒爷这条路不好不太适合她这个副本,她这肚子里还装着一个4个月多的小家伙呢
辛苦她不怕,上一世她过的也并不轻松,不还是熬出来了怀孕这倒是头一遭,每天跑来跑去折腾,不知道肚子里这个小家伙能不能承受的住,万一有个好歹
苏玉兰可不想冒这个险,在这个时代,能发财的路子多了,别人不敢干,是因为前路不明确,可是她知道啊,社会发展的方向她可是一清二楚,只要手里有本钱,抓对一次机会就能翻身。
第二天吃过早饭,苏玉兰就让李晓梅陪着她去村供销社买东西。
一出家门,清新的空气铺面而来,湛蓝的天空,干净的空气,这样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的生存环境,也只有后世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可贵吧。
深呼吸两口让苏玉兰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走出自家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子,就是大桥村的主街道南北大街,供销社就在这条街的北头。
打眼望去,一条街上全是土坯墙的矮房,挺宽敞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泥坑走不了几步就得有一两个,还有被车辙子碾出来的一道道的车轱辘印。
这条土路,小雨还好点,一场大雨,村里人没个三五天都出不了门。
正冲着巷口的一面土墙被白灰刷过,上面用不太工整的字体刷着两行标语:“打多少收多少,由你自己说了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苏玉兰脑子里一下子又冒出好多“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全是关于计划生育的没办法,在她自己生长的那个年代,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姑嫂俩出来的早,深秋的季节,早上还是有点冷,街上也没有什么人,要不了几分钟就走到了供销社门口。
村里的供销社规模小,一进门就是一溜柜台,柜台后头的货架上摆放着的都是村里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卫生纸、火柴、蜡烛、洗头膏、雪花膏、雨伞雨鞋、棉布棉花
凡是村里生活用到的这里几乎都能买到,农村人就是一年不出村日子也能对付着过。
供销社的社员就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王秀丽,妇女主任这样的村官儿是个闲职,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事儿,村里也给不了几个补贴,远不如在供销社上班来的实在。
“这才刚开门,你俩就来了,晓梅,你要买点什么”王秀丽一张圆脸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说话也挺客气。
王秀丽40来岁,按照村子里的辈分,苏玉兰和晓梅低着一辈。
“婶子,我陪我二嫂来的。”
王秀丽这才看向苏玉兰,不是她戴有色眼镜看人,六七年里老李家这个二媳妇进她这个供销社的次数估计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