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来让张伟有些微微感慨,虽然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但和后世的上海比起来,相差的实在太远,没有那么多摩天大楼,也没有那么拥挤的交通。
晚上,张伟家三口睡在大伯租的房子里,至于大伯,去和他大舅子卫水林挤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
在一阵阵喧嚣声中,张伟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床头的时钟已经六点多,只是外面还比较暗,父亲不知道去哪了,母亲正在忙上忙下的做早餐。
“爸呢?”张伟一边刷牙一边含糊的问母亲。
“他跟你大伯学卖米去了,我们先吃早饭,待会给他们送过去。”程琳擦着额头上的汗说道,经历过何医生事件后,父母两人关系融洽了不少。
以前不喜欢做饭的母亲,在来了上海后主动煮早餐,她已经开始接纳新生活。
默默的吃完早餐,张伟跟着母亲一起给父亲和大伯送早餐。
小区旁。
“……大米8毛一斤……不能便宜了,小本买卖。”张建国招呼着一老太太,张爱国站在一旁憨笑。
“好的,十斤,八块。”张建国拿出杆秤给老太太称了十斤米。
94年大米还是比较便宜的,不像后世里一斤米两块四两块五,当然也不像网上说的五毛钱一斤,那是大型机米厂的出厂价。
一般零售的米八毛一斤,好点的九毛,还有传说中的香梗米一块一斤,糯米的话贵点一块二一块三样子。
“吃早饭了。”张伟跑过去喊道。
父亲和大伯两人趁着空闲时间吃起早饭,尽管米摊露天在小区旁边,但两人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吃的津津有味。
饭后。
一男子带着一个脏兮兮的四五岁小姑娘前来买米,道:“张老板,给我秤个二十斤米。”
大伯应声秤米。
那脏兮兮的小姑娘活泼道:“爸爸,这里有小朋友哎,我要他陪我玩。”说着她就跑上来瞪着大大的眼睛抓住张伟的手。
张伟有些哭笑不得,虽然前世里他一有空就会陪儿子玩,可并不代表真喜欢和小孩玩,不过为了大伯的生意,他也耐着性子应付着小姑娘。
“你叫什么?”张伟不着痕迹的把手抽出来。
小女孩嗲声嗲气:“我叫陈莹莹,你呢?”
“张伟。”
“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别人都不和我玩。”陈莹莹期盼的看着。
张伟有些奇怪,四五岁的年龄段,只要身边有小伙伴都会玩的不亦乐乎,怎么这小女孩没人肯和她玩?
“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玩?”张伟道。
陈莹莹撅着嘴:“他们都说我没有妈妈是野孩子,可爸爸说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很快会回来的。”
张伟听的心中一痛,这小女孩的母亲很有可能去世了或者和她父亲离婚了,前世里他和妻子离婚后,儿子也有些闷闷不乐,费了好大的心思才让儿子脱离了阴影。
“莹莹别乱说。”陈父轻声呵斥。
大伯张建国笑道:“陈老三别吓唬你闺女。”
陈老三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显得有点闷闷不乐。
大伯好像和这小姑娘家很熟悉,张伟不由有些怜惜这个小姑娘,微笑道:“我陪你玩,以后我们当好朋友。”
“真的?”陈莹莹开心道。
张伟认真的点点头,道:“比珍珠还真!”他觉得这小姑娘的处境和前世的儿子很像,忍不住想慰藉她,况且又不日日相处,就当一个善意的谎言。
“拉钩。”陈莹莹伸出手指。
张伟很郑重的伸出小指和她拉钩。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小坏蛋。”陈莹莹摇着手指欢快的说,等到拉钩结束,她欢呼雀跃的跑到陈老三旁边,抱着她爸的腿,甜甜道:“爸爸,我也有好朋友了。”
张伟忍不住笑了起来,简简单单的一个承诺就能让一个小姑娘开心,他觉得做的很值得。
大伯秤好米,陈老三一手提着米袋一手拍了拍小姑娘的脑袋,道:“爸爸知道了,以后我经常带你来玩。”
“爸爸最好了,张伟也最好了。”陈莹莹欢乐道。
一言惹得几个人都“哈哈”大笑。
陈莹莹跟着她父亲离开了,只是她还一步三回头的看着张伟,好像很舍不得离开这个刚刚交的好朋友。
等到父女两走了后,张伟好奇地问道:“大伯,你认识这小姑娘家?”
“小伟喜欢这丫头啊?”张建国调笑了一下,说道:“陈老三和老婆离婚了,苦了这小丫头,唉,作孽啊!”
一旁的张爱国和程琳听了相视一笑,幸好,他们并没有离婚。
程琳也调笑儿子,道:“要不把这小姑娘给你当老婆好不好?”
张爱国也在旁乐呵。
张伟“呵呵”一笑,随意反击道:“好啊,爸妈帮忙准备好巨额的礼金哦,人家是上海人,相信礼金不用太多,一两万就行。”
夫妻两人语噎,无言以对。
第7章 开始做生意
小插曲后,张伟继续观察,大伯本来就能说会道的,十个询问的倒是七八个最终会买米,短短一个小时在这人流量不怎么样的地方也卖出去两百多斤了。
怪不得明年舍得花三万元起楼房呢,张伟心中暗暗想道,这样的销售速度确实有点恐怖,如果在后世可能没这么好,毕竟那时候竞争太激烈了。
这个时候卖米还是比较赚钱的,再加上现在电子秤还没有流行的年代,十斤米缺个半斤很正常,别说缺斤少两是奸商,要知道如果是那种大卡车来卖的话,一袋一百斤的米甚至缺十斤都不为过,更有甚者缺十五斤的都有,那个是打一枪换一炮的暂且不提。
大伯二百多斤米大约能赚到三十多块,当然,这盈利中包括了缺少的斤两,如果实打实卖最多只能赚二十几块。
张爱国和程琳不懂行情,只是帮忙着卖米,顺便观察张建国是怎么做生意的。
张伟大约知道一点行情,毕竟前世父亲就是卖米的,按照这个速度大伯一天不得卖出去一千多斤米?
结果销售量还是超出可他的想象,张建国一天卖出去了足足两千多斤大米,赚了三百多块。
怪不得有人说90年代遍地黄金!
这让张伟有些期待自己家开始卖米了。
晚饭的时候。
张建国兴致比较高,买了壶黄酒又买了点猪头肉,和张爱国两个对酌。
“今天生意比较好,平时的话最多卖出去一千四五百斤,一般稳定在一千两百斤左右。”张建国爽朗着笑着说道。
张伟想了一下,觉得大伯没有瞎说,毕竟新年刚过,很多人家家里正好要补生活用品,不过每天一千两百斤也不错了,一天也能赚到一百五六十了。
随后几天里张爱国和程琳跟着张建国继续学习,这些小手段多多少少也明白了一点,慢慢的也知道张建国一天能够赚多少钱了,这让张爱国夫妻俩憧憬着未来,想象自家开始卖米了能赚多少钱。
这一个礼拜张伟家租了一套农房,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又进了三千斤米,这年头的米只有两种包装,一百斤的和五十斤的,一百斤的进了二十五包,五十斤的少点十包。
这也多亏了李乡长报恩的两千块,否则只能进个千把斤米开始卖。
张伟家就要正式开始卖米了。
……
清晨,上海湾区。
日光城小区已经有些年头了,一栋栋房子显得很老旧,在显得更饱经风霜的大门外不远处,修鞋子的、裁缝、修电器的地摊都摆了起来。
张伟经过几天观察,发现这里的人流量不错,推荐父母把米摊摆到这小区门口,父母观察了一下也认可了。
“爱国,你说我们能做好生意吗?”程琳吃力的扶着自行车上的米袋。
张爱国也用尽力气把自行车停了下来,一边卸着米袋一边说道:“想那些有的没的干嘛?老大做得好生意我就做不好?”
张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时候的父亲还充满了希望,不像后世那样只图太平。
“爸说的对,我们家一定可以把生意做好的。”张伟道,他可不信凭着多出来二十多年的眼光,在这个竞争力不太强的年代里连个米都卖不好。
在张伟家米摊摆定后,旁边三个谋生摆摊的人纷纷流露出了怪异的眼光,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
张伟注意到了这些目光,只是现在没有空去想为什么,他心里在想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该怎么样自己家生意做好,掘到第一桶金。
“你们好。”张爱国打招呼。
“你好。”修鞋匠热情道。
女裁缝不咸不淡的“嗯”了一声。
唯独修电器的不理不睬,好像根本没有听见打招呼一样。
打了招呼,张伟和父母闲聊了一会等待着顾客上门。
这时,旁边修鞋子的插嘴道:“你们怎么把摊子摆这边?”
张伟一怔,难道这里还分地盘什么的?这里原本就有别人摆的摊子?自家占了位置?
“老爷爷,这里有人吗?”张伟问道。
修鞋匠摇了摇头,道:“人倒是没有,只是……”
“老杨你乱插什么嘴,人家摊子摆在这里关你屁事?你老好人的性格又犯了?”修电器的青年道,只是眼中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小王,你这……唉,算了,不多说了。”老杨不说话了。
这修电器的小王不是什么好东西,张伟第一时间感应了出来,不过现在他关心的是到底让修鞋匠老杨说这些话。
难道这里人流量不足?不会呀,张伟分明观察到这里人流量还不错,不一会时间修鞋、修电器和裁缝都接了好几单生意了,虽然米摊还没开张,可也足够说明这的人流量不错。
可是生意确实不太好,一整个上午只卖出去了五十多斤米,父母愁容面面,张伟有些不解了。
吃午饭的时候,小王和女裁缝窃窃私语了起来,米摊隔的有点远,听不太清,于是张伟跑过去偷听,他原本只是想听听俩人会不会说这边的奇怪现象,没想到听了一肚皮火。
两人见到张伟一个小孩也没有在意,继续视若无睹的聊天着。
“这家人怎么把米摊放在这里?”女裁缝说道。
小王撇嘴摇头道:“谁知道啊,或许他们自信能在这做好生意。”
女裁缝感慨道:“他们家这是哪里来的自信呀?还想在这做好生意?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
小王断言道:“这家人肯定做不好生意。”
女裁缝附和道:“别说把生意做好了,我怀疑他们根本就没做过生意,听别人说上海这里生意好做就过来了,想赚钱还得靠脑子和眼力,在这里卖米?亏他们想的出来,我觉得他们一天能卖出两百斤都够呛,还记得前面几个卖米、卖菜的不?最后不都灰溜溜的走了吗?”
小王笑道:“对呀,就这样的猪脑子和鼠目寸光还想做好生意,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