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徵兴致勃勃的看了片刻,转回船舱,笑着对邹氏和许瑾瑜说道:“娘,二妹,你们两个也别在船舱里闷着了。一路行船闷了半个多月,出去瞧瞧汴梁城是个什么样子。”
邹氏笑道:“你嫌闷就在船头多站会儿,我和瑾娘还是不出去了。”
时下世风对女子不算苛刻,不过,正经的闺阁千金等闲不会在人前露面。
许徵没有勉强邹氏,又看向眉目微垂的许瑾瑜:“妹妹,你现在好些了吗?”昨夜一直闹腾到三更才睡,也不知许瑾瑜心情平复了没有。
听着兄长话语中浓浓的关切,许瑾瑜心里暖融融的,露出昨夜醒来后的第一抹浅笑:“我已经没事了,大哥不用为我担心。”
真的没事了?
许徵凝神打量许瑾瑜。
十四岁的少女脸颊光洁似玉,弯弯的眉,翘挺的鼻子,红润小巧的唇,无一处不美。最美的还是那双沉静清澈的明眸。微微含着笑意时,如春风拂过湖面,令人心中情不自禁的荡起阵阵涟漪。
除了眼眸微微红肿之外,一如往常。
可许徵敏锐的察觉到她似乎和以前有些不同。
到底是哪里不一样了?许徵心中暗暗思忖,不自觉的盯得久了一些。
许瑾瑜抿唇轻笑,脸颊边梨涡隐现:“大哥,我的脸上有什么脏东西么?你怎么一直盯着我看?”
许徵回过神来,随口打趣:“没什么。我就是在想,你昨夜一直哭闹不肯去侯府寄住,怎么一夜过来就想通了。现在这般平静。”
许瑾瑜故作羞恼的瞪了许徵一眼。惹来许徵一阵朗笑。
许徵笑起来干净明朗,十分好看。略有些暗淡的船舱,也因为他的笑容变得明亮。邹氏也随之笑了起来。
许瑾瑜近乎贪婪的看着母亲和兄长的笑颜,心中暗暗立誓。
今生谁也休想再伤害她和她的亲人。
官船在码头缓缓停下。
汴河贯通汴梁城内外,载货载人的船只来往频繁,大小码头有十几个。这一处码头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停靠的船只中不乏奢华精致的官船。
邹氏母子三人所坐的官船也算华丽,在其中却不惹眼。
李妈妈匆匆的出了船舱,很快便扬着笑脸回来了:“太太,威宁侯府的人已经在码头候着了。”
李妈妈和邹氏年龄相容,皮肤微黑相貌平平。她是邹氏当年的陪嫁丫鬟,一直没嫁人,是邹氏最亲信的心腹。
邹氏嗯了一声:“先打发人将行李都搬到马车上。”
李妈妈应了一声,领着仆佣将船舱里的行李一一搬到马车上。
邹氏举家前来京城,带的行李自然不会少。大小箱笼数十个,许徵带的书籍诗册笔墨就放了整整四箱。好在威宁侯府派了四辆马车来。
一个年约三十岁穿着银红袄裙的妇人走进船舱,冲着邹氏行礼问安:“奴婢是夫人身边的管事妈妈,太太叫奴婢一声何妈妈就行了。夫人一直惦记着太太,连着半个月打发人在码头候着,今日总算接到太太了。”
这个何妈妈容貌寻常,却能言善道口齿利索。
到底是久居京城侯府,连一个管事妈妈都有这样的气度。
何妈妈又笑着给许徵许瑾瑜兄妹两个行了礼,赞道:“奴婢没去过临安,不过,只看大少爷和二小姐,也知道临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何妈妈也不是胡乱拍马屁。初见这一双兄妹,再挑剔的人也会禁不住暗赞一声好。
许徵眉目俊朗,笑容明净,气度出众。
许瑾瑜眉目如画,微微含笑,温婉沉静。
兄妹两个容貌肖似,气质却又各自不同。并肩站在一起,犹如一对明珠,散发出夺目的光辉,令人心折。
这句话,算是夸到了邹氏的心坎里。
邹氏脸上笑容更盛:“他们两个还小,又没见过世面。哪里及得上威宁侯府里的公子小姐。何妈妈谬赞了。”
许瑾瑜神色从容的听着两人寒暄,不露半点异样。
这个何妈妈是侯府里的二等管事。风光的时候百般逢迎,落魄的时候落井下石不遗余力,是一个见风使舵望高踩低的小人。当年在侯府里,她吃过不少闷亏。如今见了一脸殷勤的何妈妈,心中只觉得恶心。
可心中再厌恶,也不能流露出一星半点。
进了威宁侯府,她会遇到比何妈妈奸恶阴险数倍的人。若是连这点城府都没有,只会像前世一样被算计陷害。
何妈妈笑吟吟的说道:“这里是外城,等进了内城,再到侯府,怎么着也得三四个时辰。稍微一耽搁,只怕赶到侯府的时候天就黑了。还请太太领着大少爷和二小姐上马车,早些启程。”
邹氏笑着点了点头。
威宁侯府的马车停在码头边的官道上。
许瑾瑜微微垂首,随邹氏一起上了马车。木轱辘在平坦的官道上咯吱作响,向威宁侯府驶去。
威宁侯府的马车从南熏门进了外城。两个时辰后,才到了朱雀门。
高大坚固的城门,军容整齐的守城士兵,城门外排的长长的等着进城的百姓一切井然有序,半点不见嘈杂。威宁侯府的马车也没有先进城的特权,老老实实地排在队伍里。等了一刻钟才进了城门。
进了朱雀门,便是汴梁内城。
大燕建朝两百余年,国力兴盛,尤以江南之地最为富庶。邹氏母子久居临安,一直以临安为傲。然而,和汴梁城一比,临安又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街道宽敞平整,两侧店铺林立,路上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许徵掀起车帘往外看,年轻俊秀的脸孔上流露出飞扬的神采:“能在汴梁大展身手,方不枉此生。”
话语中充满了少年人的雄心勃勃。
听着马车外熙熙攘攘的声音,就连邹氏也忍不住探头张望,笑着叹道:“成亲不到三年,我就随你们的父亲去了临安,那时徵儿你才出生不久。一晃十几年没回京城,如今看着汴梁城,连我都觉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