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半钟左右,欧阳平一行回到谢举人巷,同志们在戚主任和王所长的协助下,兵分几路,展开调查。
第一路,欧阳平李文化和韩玲玲找王所长了解拆迁户的户籍情况,在同志们看来,“95。8。3”凶杀案极有可能和这次拆迁有关,死者和凶手说不定就在这些拆迁户中,至少和这些拆迁户有关系。这些拆迁户,除了陈家大院的四户人家以外,还有十三户人家,十三户人家中有九户人家是住在“谢熙故居”里面的,拆迁方案定下来以后,原来住在“谢熙故居”的人家必须全部搬走,戚主任特别强调,原来住在“谢熙故居”里面的人家经常到陈家大院的水井上去用水。这一路有王所长和区房管所的房管员饶平带路。
第二路,刘大羽和严建华找附近的居民了解情况,在整个拆迁工作中,本着既保证顺利拆迁,又节约成本的原则,拆迁的户头经几次研究,最后公布的名单只有十七家,而仅陈家大院附近的住户就有二十几户,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附近不少人家都到陈家大院的水井来用过水,所以,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那些没有拆迁的——陈家大院附近的居民——特别是石鼓巷另外三个院子里面的居民应该也是调查的重点。这一路由谢举人巷的片警唐小章带路。
第三路,陈杰左向东和柳文彬找“谢熙故居”里面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王所长和戚主任说,拆迁方案一出台,住在“谢熙故居”里面的九户人家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面搬迁完毕,市文物局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故居的修葺,为了早一点开展,七八个工作人员一个月以后就进驻故居,做开展前的准备。这一路由戚主任带路。
我们先来看看欧阳平这一路的情况:
欧阳平李文化和韩玲玲到达派出所,走进王所长办公室的时候,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个是王所长,另外两个人是区房管所的房管员饶平。
十七个拆迁户的住房问题是房管所解决的,当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城市建设也刚刚提到议事议程上来,货币化拆迁是后来的事,城市中大量老旧住房全掌控在国家的手上,房管所将十七个拆迁户安排在辖区的公房里面,饶平带来来了十七个拆迁户的新地址。
陈家大院四户人家的户主分别是:赵雅儒,甘得君,章丙坤和门学才。
第七章 举人巷环境复杂 唐小章绘制草
这四户人家的新住址分别是:章丙坤,西止马营上营巷187号;门学才,朝天宫四三街396号;赵雅儒,七里街和平里走马巷17号。甘得君,汉西路东亭街473号。
王所长特地请区房管所的房管员饶平给同志们做向导,十七户人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饶平对这些地方非常熟悉——饶平主要负责上门收房租。
第一个调查对象是王所长,巧的很,王所长对谢举人巷非常熟悉,王所长曾经在谢举人巷当过户籍警,所以,他对谢举人巷的人头比较熟悉。
王所长还喊来了谢举人巷现在的片警唐小章,唐小章是一九九三年担任谢举人巷片警的。
唐小章的回答使欧阳平有些失望:
我们把唐小章回答的内容归纳为两点:
第一,近两年来,谢举人巷没有发生过人口失踪的情况——如果有人失踪的话,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谢举人巷——包括整个辖区内,都没有任何人在他面前提过人口失踪的事情,更没有人到派出所报过案。
第二,住在陈家大院里面的四户人家,也没有人口失踪的情况。唐小章甚至能说出四户人家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近况。
王所长也证实了唐小章的说法,他还从侧面进一步证明唐小章说法的可信度,在去年的年度考核中,唐小章被市公安局评为优秀片警,唐小章在谢举人巷工作不到一年,就能记得辖区所有人家所有人的名字,工作单位。不管你向唐小章了解什么人,他都能如数家珍。
关于十七户人家搬迁的时间,唐小章记得很清楚,因为他和派出所的另外两个民警参与了搬迁工作,汽车也是他帮助找的,陈家大院四户人家搬家的时间是一九九四年九月七号上午,外加“谢熙故居”里面的三户人家,下午,“谢熙故居”里面的六户人家,另外四户人家是九月八号上午搬的家。这些情况都是有记录的,帮拆迁户门搬家会牵涉到一些费用,既然和钱有关,那就得有记录。
九月七号,九月八号,这个时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郭老对死者遇害时间的判断。前面,笔者已经说过,这个案子和四户人家的拆迁不无关系。
四户人家的拆房时间是九月十号至十五号,一共拆了六天,那个年代,拆房子和现在拆房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拆房的过程中,凡是能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比如说门窗,砖瓦,木料,都用的着,除了断砖残瓦和被蚂蚁蛀空的木料以外,一样都不能落下。区房管所管辖的公房比较多,这些房子几乎全是老房子,所以,要定期进行修葺,修葺就需要门窗砖瓦等建筑材料。
关于和案子密切相关的这口水井,从废弃不用到堆放建筑垃圾的时间,唐小章记得很清楚: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号,原先住在陈家大院的四户人家出资掏井,牵头的人是赵雅儒,大家都感到水质不及附近其它几口水井清澈,谁也没有想到,三个掏井工人从井底掏上来一具骸骨,大家嫌水井被污染,便中断了陶井,这口水井便被废弃了。
于是,水井变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后有人向唐小章反应,往水井里面倾倒垃圾,时间一长,特别是夏天,垃圾在水井里面发酵,气味难闻,影响环境,更重要的是小孩子经常在水井边玩耍,万一出事,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于是,唐小章就带着几户居民将井口封上,将两块青石板盖在井口上的人就是甘得君和门老三。
死者遇害应该是在水井被废弃之后,这个时间和郭老对死者遇害时间的判断也比较接近。
至于井沿和井沿下面的长条石是什么时候跑到井底去的,唐小章就不得而知了。
细心的欧阳平还让唐小章就案发现场的环境画了一张草图,这是很有必要的,时过境迁,而案子的发生和原来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案发现场只剩下一堆废墟,要想侦破此案,必须弄清楚原来的环境,根据死者遇害的时间,应该是在水井被废弃之后和拆迁之前——至少是在拆迁的过程中。所有案子的线索和有关信息,一定隐藏在原来的环境之中。
根据欧阳平的要求,唐小章将案发现场周围原来的环境绘成草图。下面,我们就对这幅草图做一些说明。
陈家大院在“谢熙故居”的南边,在陈家大院和“谢熙故居”之间有一条路,陈家大院的院门和“谢熙故居”的大门斜角相对——“谢熙故居”的大门偏东一些,陈家大院的门偏西一点。
陈家大院的房子是两进,前后各有一个小院子,水井的位置在后院。如果到陈家大院去用井水,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前院门,穿过赵甘两家之间的门厅,进入后院,“谢熙故居”里面的住户,走的就是前院门;另一条路径是陈家大院的后门,在陈家大院的西面有一个又长又深的小巷子,叫石鼓巷。
进入巷口,向南走三十几米,左手和右手各有一扇院门,进入左手院门就是陈家大院的后院,水井就在距离小门十几米的地方,进入右手院门是崔家大院,崔家大院里面住着七户人家,这七户人家都到陈家大院用水(因为崔家大院没有水井),巷子里面一共有四个院落,陈家大院的南边有一个院落,这个院落没有名字,一扇小门是进入这个院子的必由之路。这个院子里面住着五户人家;崔家大院的南边也有一个院子,这个院子里面住着九户人家;这个院子叫齐家染坊(解放前是一个染坊)。四个院子,只有两口水井,除了陈家大院这口水井之外,齐家大院里面也有一口水井,另外两个院子里面的住户不是到陈家大院的井上来用水,就是到齐家大院的水井上去用水。
欧阳平一行五人走出派出所的时候,时间是四点一刻。
欧阳平决定从陈家大院四户人家开始他们的调查。
警车穿过朝天宫大街,一路向东。
十几分钟左右,汽车停在一座小石桥的北桥头,小石桥的名字叫七里桥,过了七里桥,就是七里街,赵雅儒家就住在七里街。之所以先走访赵家,是因为戚主任随口两句话:
“你们可以先到赵雅儒家去调查,水井距离赵家的窗户只有几步远。”
“赵雅儒的大女儿已经三十六岁,但至今还没有结婚。”
第八章 赵倩倩老大不小 老两口非常烦恼
戚主任的言外之意是:一个三十六岁的大姑娘老呆在家里,是会生出一些古怪来的,赵雅儒的大女儿有些让人摸不透。
五个人下得车来,上了石桥。一阵热风吹来,夹带着阵阵恶臭。桥下的河水黑的像酱油,臭味应该是从河面上飘来的。
七里街地处城南,这里的石桥和小巷很多。
七拐八绕之后,饶平走进了一条仄仄深深的巷子,一路上,王所长向欧阳平介绍了赵家的基本情况,虽然,欧阳平的手上已经有了赵雅儒家的户籍资料,但王所长的介绍还是很有必要的。户籍资料上反映的是过去一个历史阶段的户籍情况。
户籍资料上,赵雅儒家一共有五口人,夫妻俩,三个女儿,赵雅儒的小女儿赵青青在一年前——即一九八三年的夏天在花神湖游泳溺水身亡,出事的时候,赵青青年近十六岁。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赵家的不幸不仅仅和小女儿溺水身亡,还有一件让老两口非常糟心的事情,赵雅儒的大女儿赵倩倩今年三十六岁,还不曾出嫁。
三十几岁还没有嫁人,这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国人的眼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赵倩倩是不是有生理上的问题,要么是身有残疾,或者是长得很丑?”欧阳平问。
“恰恰相反,赵倩倩长的非常漂亮,小脸蛋有红似白,特别是她的身材,在女孩子中是不多见的。单在谢举人巷,就有好几户人家请媒人上门提亲。而且都是有头有脸,条件很好的人家。可赵倩倩就是不待见人家。”
“那是什么原因呢?”
“不知道。虽然街坊邻居私下里猜测颇多,但都是一些奇谈怪论,不足为凭。”
“都有那些说法呢?”
“比较多的说法是在婚姻上吃了苦头,对婚姻心灰意冷,所以才决定独身。一段时间,父母逼得紧,赵倩倩便搬到单位宿舍去住了,平时回家的次数也不多了。赵倩倩从小就很执拗,父母拗不过她,也就不再提婚姻的事情了,她这才搬回家来住。”
“她在心理上是不是有问题呢?”
“看不出来,除了婚姻上不听父母的,其它方面都很好,对父母也很孝顺,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交给父母。”
“这个赵倩倩做什么工作?”
“她在市图书馆工作,工作好,人长又非常漂亮,就是不想嫁人。老两口为此整天忧心忡忡,在街坊邻居面前,也觉得抬不起头来。赵大妈平时除了上街买菜,平时很少出院门;赵老师每天都到文化馆去,很少和街坊邻居搭茬。”
说话之间,五个人已经走到了赵雅儒家的门口。
饶平在巷子西边第三户人家的门口停住了脚步:“就是这一家。”饶平在门上敲了三下。
紧接着,院门里面传来了应答之声:“来了。”是一个苍老而沙哑的声音。
不一会,院门打开了一扇(院门有两扇),院门里面站着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太太:“这不是王所长吗!请进——快请进。”老人一边说话,一边望了望欧阳平等人。
老人嘴上很客气,但动作没有跟上,她在说话的同时,半个身体仍然堵在门内。
“赵大妈,就您一个人在家吗?”
巷子很窄,五个人堵在巷子里面,这时,从巷子另一头走过来一个挑担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才将院门完全打开:“老头子到文化宫去了,不到饭点,他是不会回来的。”
赵雅儒是一个教师,退休以后,就经常到文化宫去吊嗓子,他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京剧,每天和一帮票友在一起唱几段。他还会拉二胡,而且拉得非常好,不知何故,赵雅儒后来不吊嗓子了,不但不唱京剧,话也少了许多,他每天到文化馆去,除了为票友们伴奏,就是默不作声地坐在旁边听别人唱。
在王所长看来,赵雅儒的心性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多半和大女儿赵倩倩老大不小,仍待字闺中有关。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再没有比这件事情更让父母操心和纠结的了。
“你们这时候去找,他一准在文化馆。”老人是想把同志们往外推。
王所长对赵家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在赵家,赵雅儒是唯一有主见的人,老伴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文化,也不善于与人交流,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出面的人总是赵雅儒。老太太大概是担心自己说错话,所以才让同志们去找赵雅儒。
“赵大妈,这几位是市公安局的同志,这位是欧阳队长,我们想找您问点事情。”
“公安局的同志找我问点事?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大娘,我们在陈家大院的水井里面发现了一具尸体。”
“有这等事情?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啊?”
“就在今天早上,建筑工人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在水井里面发现了一具男尸。”
“快进屋,到屋子里面坐下说。”
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院子满打满算只有六七个平方,除了靠近巷子这道墙以外,北东南三面都是两层建筑,赵家只有两间房子和一个小披子(小披子是厨房),在两间房子的上面有一个楼阁。楼阁朝南的地方有三扇低矮的窗户。
老人将大家领进门,屋子分内外两间,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堂屋,堂屋里面放着桌子和板凳,靠墙角的地方,有一个楼梯,楼梯上面应该是赵倩倩的闺房。在楼梯旁边的墙上挂着两把二胡,胡把上缠了一圈黑色的细线,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第九章 黑皮鞋无独有偶 赵倩倩短暂亮相
王所长反客为主,将老人扶到一张椅子上坐下,不这样不行啊!老人总是闲不住,她总是七岔八岔,要想进行有效的谈话,必须让老人坐在来。
欧阳平坐在大桌子的另一边,和老人相向而坐。
这应该是欧阳平从事刑侦工作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调查走访,这起命案,同志们手上所掌握的信息太少,年龄,身高,头发,牙齿,白色的确良衬衫,一双四十一码黑色平底牛皮鞋,一根铜头牛皮裤带,一个打火机,十根长头发。孤立而零碎,如同一团乱麻中的若干根线头。
而调查走访只能从这些孤立而零碎的信息开始。
“大娘,请你仔细看看这几样东西。”欧阳平从一个黑色手提包里面拿出两个塑料袋,打开塑料袋,里面分别是一个打火机和一只皮鞋——打火机和皮鞋都做了消毒处理,空气中散发着消毒水的味道。
欧阳平站起身依次将皮鞋和打火机拿在手上,走到老人的跟前,欧阳平没有将东西放在桌子上——连皮包都没有放在上桌子上(放在地上),中国老百姓对和死人有关的物件是非常忌讳的。欧阳平本来是准备用照片的,由于照片和实物相比,直观性要差很多,所以,欧阳平决定用实物。
老人站起身,走到门口——因为屋子里面的光线非常暗淡,欧阳平也随之走到门口——门口的光线要好一些。
“大娘,您见过谁穿过这只鞋子吗?”欧阳平手里拿着鞋子。
老人看了看鞋帮,又示意欧阳平将鞋底翻过来,然后道:“我见过这种皮鞋。”
“您见谁穿过这种皮鞋?”
“咱们这一带,穿这种鞋子的人很多,我们家老头子也有一双这种样式的皮鞋。你们等一下,我拿给你们看看。”
老人走进里间,走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一双黑皮鞋:“你们看,是不是一个样?老头子有两双这样的皮鞋。”
“另外一双皮鞋呢?”
“另外一双太旧,扔了。”
皮鞋从欧阳平的手上传到李文化和韩玲玲的手上,三个人将两种鞋子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对比的结果是,鞋子的样式一模一样。
“我想起来了。”王所长道,“在谢举人巷,有几个人在万里皮鞋厂工作,他们每年中旬和年底都能从厂里面买一些便宜的皮鞋,所以,在谢举人巷和谢举人巷附近,有很多人家都穿这种皮鞋。这种鞋子在商场买非常贵,属于中高档皮鞋。”王所长从韩玲玲的手上接过赵雅儒的皮鞋,将鞋底翻过来,然后指着鞋底中间道,“欧阳队长,你们看——”
毛所长手指之处,有“万里皮鞋”四个字。
欧阳平将现场发现的皮鞋底朝上,遗憾的是,由于皮鞋严重扭曲和变形,加上皮鞋表面的部分已经磨损氧化和降解,所以,已经看不见“万里皮鞋”的完整字样了,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不连贯的笔划,第二个字只剩下一小部分,从笔画来看,很像是“里”字上面的“田”字。
虽然看不到鞋底上的商标,但能看到鞋子的形状和针脚,赵大妈和王所长所说非虚,欧阳平带来的皮鞋和赵雅儒的鞋子的款式,确实别无二致。
欧阳平和同志们一开始就预感到“95。8。3”凶手案的复杂性,现在,同志们寄予很大希望的皮鞋,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一九九五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走了将近二十个年头,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能穿得起皮鞋的人很多,但能穿得起中高档皮鞋的人却很少,所以,从皮鞋入手,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欧阳平没有想到,在谢举人巷,有几个万里皮鞋厂的工人,结果导致谢举人巷很多人都穿万里皮鞋厂的鞋子。所以,要想从皮鞋的身上找到侦破案件的线索,无疑是大海捞针。
“赵大妈,您再看看这个打火机。”
老人转动着自己的脑袋,全方位地看了看欧阳平手中的打火机,然后道:我没见过谁用过这样的的打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