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中海漩涡
958 年7 月,一万五千美军登陆黎巴嫩。英军在约旦空降三个营/中东
的现代史看似杂乱无章,但一句话也可说清:以鲜血换石油中国六千四百万
人参加了游行示威,规模可收入“吉尼斯大全”/美
国人说:中国是在无事生非和借题发挥。前一句,只能给1 分,后一
句,可以打99 分
蒋经国建议:我们不妨在台海稍加克制,军事上取低姿态/蒋介石照
桌猛击一掌:妇人之见!我这个总统府不摆一兵一卒都派过去也要守
住金门
毛泽东说:中东最近很热闹,搞得我们远东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戏我
们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一个决定:炮打金门
台湾海峡暴雨滂沱,十万火急开赴战区的炮兵部队在各处受阻/军长
詹大南指着工兵团长鼻子骂:几小时内你不把桥给我修好,我就毙了
你
7 月25 日,毛泽东穿游泳裤接见赫鲁晓夫,对赫氏连说了三个“不”
/赫氏耿耿于怀但不失大家风范/对中苏“秘密协议”,台湾瞎猜猜到了今
天1
1958 年5 月8 日,黎巴嫩枪声大作,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将夏蒙总统
打得懵懂转向。
7 月14 日凌晨,一群伊拉克年轻军官冲进巴格达王宫,把面如土灰浑
身筛糠的国王费萨尔、首相赛义德、王储伊拉从床下拖出来,扼要宣布了他
们出卖国家利益的罪行,然后依次用冲锋枪在他们的脑壳上凿洞。然后,宣
布建立伊拉克共和国、退出“巴格达条约”。
美国在波斯湾的战略防线上出现了缺口。
军官群中,有一浓眉大眼、上唇留着典型的伊斯兰小胡子的中尉,他
便是十岁就得到第一枝枪,十九岁就杀了第一个人的萨达姆。三十三年后,
他终于成为其知名度仅次于美国总统布什、使整个西方世界一提及便深感头
痛的人物。
亲西方的夏蒙政府摇摇欲坠、哈希姆王朝寿终正寝,地中海飓风骤起,
掀起一片怒浪狂涛。
阿拉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受到极大鼓舞,军事政变或平民暴动随时都
可能像雪崩一样猛烈爆发。将美国和西方势力排斥出中东地区的纳赛尔主义
似乎已在地中海的海平线上现出了曙光。
西方一片惊恐。
如果把时钟倒拨回去个百八十年,他们是不会如此惊恐的。那时候。
这里本是一片除了沙漠还是沙漠的不毛之地,即使用重如阿尔卑斯山脉的磨
盘来碾轧,也不可能从骑着骆驼、赶着羊群、浑身上下缠绷带一样裹得严严
实实的阿拉伯人那里榨出多少油水来。现在可是今非昔比了,自从在那片荒
废的土地下面发现了会流动的黄金——石油——以后,整个中东就像刚被人
知道了其美貌的姑娘。立刻身价百倍,西方人以绝不亚于当年对福摩萨般的
热情蜂拥而至,一根根钢管深深钻入地下,吮吸着能够让整个世界都狂热躁
动起来的黑色血液。
随着现代勘探术的日臻完善和探察领域的日趋扩大,人们瞪大了眼球
发现,这片原来最不值钱的土地竟储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66%,世代受苦
受穷的阿拉伯人竞愚钝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一直是坐在一座流动的金山
上。
美国石油来源的30%西欧的40%日本的90%都来自这个地区,在石油
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枢神经和工业化社会命脉的时代,谁控制了石油,谁就
掌握了经济繁荣的命运,谁就控制了世界。
靠石油来维持繁荣的国度决不能坐视被挤出那片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营养液的海洋,艾森豪威尔几乎在得到消息的同时就作出了立即干涉
中东局势的决定,早已从世界霸主地位降为伙计的英国紧步其后。理由是不
成问题的:“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英国侨民”,“应黎巴嫩、约旦
政府请求,防止共产主义颠覆”。
在这个星球上,大概只有美国军队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开到任何一个
地方去,并且总会有一百条理由在等着你。
7 月15 日,一千五百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登陆黎巴嫩。几天后,在美
国海军第六舰队七十二艘舰艇及二百余架舰载飞机的支援下,这支部队扩大
至一万五千人,他们轻而易举弹压了起义武装的抵抗,控制了黎巴嫩首都贝
鲁特及国际机场、火车站和海港区。
英国军队行动稍迟,17 日晨在约旦空降了三个营又一个伞兵大队,在
伊拉克东南的巴林岛增派了一个营,另以堡垒号航空母舰和三艘驱逐舰、若
干潜水艇组成的特混舰队,运载一个步兵旅又一个营驶往亚丁湾,完成了从
北面攻击伊拉克的准备。
在美国和英国大兵的鼎力相助之下,亲西方的黎巴嫩总统和约旦国王
侯赛因化险为夷,稍稍站住脚跟。业已松动的西方中东防线得到加固。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完全搞懂,预期中的对伊拉克的攻击为什么始终没
有发生?但我们终于在三十三年之后、1991 年的1 月17 日看到了这场攻击。
以美国军队为首的多国部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布什的“爱国者”大显神通
成为萨达姆“飞毛腿”的克星,前者的F-16 和隐形飞机更把后者的共和国
卫队炸得鼻青脸肿屁滚尿流。
这一次我们中国人每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来自海湾的战争新闻,有惊
叹,有喝彩,也有困惑。
萨达姆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炮,双脚踩在了人家的土地上,侵略者的
帽子戴定了。可山姆大叔也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炮双脚站在人家的国土上,
该戴什么帽子?这场战争至今尚未真正结束。十分钟之前,邮递员送来了今
天(1993 年8 月21 日)的“参考消息”,我一眼就瞥见了放在头版上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