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一章 虔心慕道谁家子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17 3:16:23 本章字数:4023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悟真篇》
“恳请仙长收录小子暂列门墙则个!”
“阁下尘缘未了,与仙道无缘。请回吧!”
“呜呜呜……”
“请大师收我为徒吧!”
“我与你无缘啊。”
“唉……”
“道长,收我当徒弟怎么样啊?”
“名额已满。”
“哦。”
“老头儿,做我师傅吧。”
“不行。过会儿你去杂货铺偷瞧老板女儿的时候,帮我看看预约的檀香到货了没。”
“好。不过我一看美女就很健忘的……”
“滚!”
以上就是少年张醒言与老道清河这几年中的日常对话。张醒言是位十四五岁的少年,眉目清秀,两只眼睛乌黑溜溜,一看就是活泼跳脱之辈。张醒言生长于庄户之家,父母俱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在鄱阳湖饶州城外的马蹄山下靠山吃山。
与其他农家的穷苦子弟相比,张醒言也没有什么特异。如果实在要说出些什么不同来,那有一点倒是颇值一提:张家虽然生活困苦,但醒言的父母仍借着一次机缘,让醒言跟着饶州城里季家私塾的季老先生读些诗书。张家贫苦,纳不起银钱,张氏夫妇只好勉力从自己口中挤出些口粮,并且时常送上些时令山珍野菜,当作季老先生的束滫,
醒言这名字还是季家私塾这位季老学究取的。那时还没有醒言这人,只有张家狗蛋儿。在狗蛋儿七岁那年,他父亲老张头正巧在饶州城里的大姓家族季老太爷家打短工,听说季氏私家学塾有位季老先生,学问好,人也和善,老张头便壮着胆子,在季家车把式老孙头的引荐下,找到私塾请老先生给自己儿子取个像模像样的的大名。
虽然称作老张头,但那时狗蛋儿他爹其实正当壮年。只是他得子较晚,而且庄户人家没日没夜的劳作,让他看起来比较显老,因此大伙儿叫他老张头都叫得比较自然。
听这位庄户人诚惶诚恐的出言求告,慈眉善目的季老先生倒也没有摆谱,和颜悦色的问老张头对自己儿子的名字有什么要求。没想到老先生取名字还要征询自己的意见,老张头倒有些意外。狗蛋儿他爹便挠着头想了一会儿,然后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俺每庄户人常觉得日头下山得快,就盼着睡觉的时间少一点,这样干活的日头就长一些,俺每就可以多翻几亩地了;……如果要问还有什么要求,那便是希望俺儿子将来会说话些,这样俺每在卖山货土产时,便不至于被那些能说会道的城里人欺负得太狠了……”
看来温而文雅的季老先生,倒似不常听到这样的要求,当时便似被倒憋了一口气,一时愣住,没能像以往那样立马儿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倚马可待”,这八字乃季老先生少年时,其座师对他某篇习文的评语,从此季学究便一直以此自负。
站在下手的老张头和老孙头二人,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干扰了季先生的思考。
老先生斟酌良久,反复思忖——既要考虑符合老张头的要求,不能用“富”“贵”“清”“明”这些个虚词,也不能用“莳”“荇”“葳”“蕤”这样艰深晦涩的字眼,读起来却还要让这些大字不识的庄户人琅琅上口,确实不是件“倚马可待”的事儿。
经过一阵子颠来覆去的排列组合,季老先生终于在鬓角出汗之前,成功的确定了“醒”“言”二字。老张头顿似如获至宝,立马给老先生献上马蹄山上新摘枇杷一篮;而小醒言也在他七岁那年,完成了从狗蛋儿到张醒言的转变。
不识字的老张头从取名字这件事得到启发,死活请求季老先生也让醒言旁听塾课,好长点学问,免得儿子长大后像他这样目不识丁,连儿子的名字都整不明白。虽然庄户人缺钱少银,但只要季老先生开恩收下小醒言,以后定当不吝孝敬上四时瓜果和四季山珍;虽然山货低贱,但也可以给先生调调口味。
当时不知是季老先生由于成功避免冒汗而心情正好,还是真个有些吃腻了家中的鱼肉膏粱,而对醒言爹爹许下的瓜果山珍颇为心动,竟出乎意料的答应了老张头的请求。虽说士族私塾收受这么一个贫户子弟,似有伤斯文;但反正季老先生本就是季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那一类族老,以他之智之望,可以有一千条理由来回答诘问,而且条条都合情合理!
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收下醒言为弟子这事儿,后来反而成为季老先生的一个奇遇,让多少士林名士艳羡不已。当后来张醒言之名遍传四海之时,季老先生从此便忘了他恩师当年的那八字评语,不再以那自负,转而逢人只是夸赞他对张醒言的识人之明。即使在老先生年岁已高,健忘征兆日趋严重之时,对他这个得意弟子当年的每一个轶闻趣事,却是记得无比的清晰牢固!更有甚者,季老先生后来更把时人很少变更的表字,将原本的“明常”改为“明言”;从此谁再叫他季明常他便跟谁急!季老先生此番更改表字,自是大有深意——这样老爷子每次自我介绍之时,便可扯着对方讲述这个表字的来历!
少年醒言虽然入了私塾,可以念上书了,但毕竟他是穷苦人家的子弟,醒言并不能像他的那些富家同窗们,整日介混迹于塾房之中,或者斗鸡走犬无所事事。他还要趁着自己在饶州城里上塾课之机,替家中售卖瓜果雉兔之类的山产土货;中午和傍晚,他还要到南市口的稻香楼酒楼当跑堂,三文不值两文的给自己挣些零花钱,以供上塾课所必须的笔墨纸砚之类的文具。
至于本文开始时,醒言口中这位变换了四次名号的仙长大师道长老头儿,正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循州府罗浮山上的道教宗门“上清宫”——在饶州负责采办日常用品特别是某些鄱阳湖特产的道士,道号清河。清河道士年岁已然不小,生就一副瘦骨;因了不常梳理的缘故,以致他那疏疏几绺胡须日渐增长,积年累月下来,竟也能随风飘动,倒颇有一番仙风道骨的气象。
虽然清河老道年岁已大,但还是干着这类似于杂役的差事——据醒言讲原因应是清河老道比较笨,在上清宫的功课做不好,才被派来在这市间奔走——
虽说几年来两人天天这样坚持不懈的拜师扯皮,张醒言师没拜上,但却和清河老道混了个脸熟,两人俨然一副忘年交的模样。但便似那恶龙的逆鳞,只要醒言讥讽到老道这一点,清河便一触而发暴跳如雷,一定要揪醒言解释清楚,他来这饶州城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上清宫修道特讲究入世,而罗浮山上实在没有比这更入世的职位了,所以他被派到这饶州善缘处,实在是当年历尽了千辛万苦、压倒了多少优秀同门的激烈竞争,这才争取到手的美差!
似乎为了佐证他这个观点,他一定会提到他当年可是上清宫天一藏经阁的高级道士,只是后来为了修为更进一步,才争取来到这饶州城的。只是,如果少年醒言再大这么几岁,城府再深这么几许,就会发现此时清河老道的神色,总不是那么自然。
不过,虽说如果以貌取人的话,清河难免要被归入老朽一流,但他头脑较灵活,人情世故忒地练达,办起事来从不拘泥于出家人的身份——拿老道正义凛然的说法,那其实便是“入世”。
不管清河到底是不是因为修道无成才来干这差事,反正在醒言的眼里,清河老道这“入世”之功确已是日臻炉火纯青的境界,功力精湛到以至于常常要算计醒言为他顺路办点杂事儿。看来天下知名的上清宫还真是不同凡响,这清河老头儿正是那上清宫因材施用活生生的经典例型——于是便更加重了少年醒言对上清宫的崇敬向往之情!
第一卷 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二章 巧笑东邻无语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17 3:16:23 本章字数:4500
小童子、志气高,想学神仙登云霄;日上三竿不觉醒,天天梦里乐陶陶!
——《仙剑奇侠·九仙调》
其实,所谓的求仙慕道,充其量只是醒言缠着清河老道拜师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醒言现在正到了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大增,饶是家中靠山吃山,张氏夫妇是省了又省,但仍有支持不起之虞。且那醒言在饶州城内并无落脚之处,每天还得赶很长的路才得回到郊外的家中。虽然一双腿脚倒是因此锻炼得强健无比,但对于醒言这么一个少年郎来说,天长日久下来还真是件苦事儿。
虽则醒言和清河老道混得很熟,偶尔也可在这“罗浮山上清宫饶州善缘处”打尖。只是这善缘处并不仅仅是清河老道一人打理,他手下还有两位小道士,净尘和净明。这俩小道士虽然要比清河老道低上一个辈分,但在天生观感敏睿的醒言看来,这俩道童似乎对清河老道并不是十分尊敬。
也许,这俩小道士厌烦醒言的借住,或是情有可原。虽然这些道士辈分低微,但能够加入上清宫这天下闻名的清高道门,俱是费了一番心力,就盼着能学几手道术回去荣耀乡里。谁知莫名其妙却被远远的打发到这儿干些杂役的活儿,实与充军发配无异,忒个倒霉,便连那家书都不太好措辞,正是一肚子怨言。虽然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但积着这一肚子晦气,却还是不免对醒言这个揩油的俗家少年没什么好脸色。
这些年在书塾和市井间的历练,醒言也已非当年那个山中的懵懂少年。加之他天生敏睿,对这俩杂役道士的看法也是心知肚明——因此,醒言更要上赶着拜清河为师不可了;因为早一天成为净字辈中的一员,便可早一天名正言顺的在这善缘处白吃白喝白住了!
在少年醒言的眼中,那些善缘处的道士们,实在是身在天堂了——不虞衣料食物之缺,不虞雨淋日晒之苦,整日介清谈扯皮,接待接待慕道之人的捐赠就可以了;最多也只是要拐上几个街角去采购些物品——便连这轻松的活儿却还可以三个人轮流着来,实在太清闲了。相比醒言做过的那几份兼职来说,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却还看那俩小道士整日里都皱着愁眉苦着脸,整一个典型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赶那段长路回家,醒言便常心中这般愤愤的想着。
其实也难怪醒言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正处在一个人民颇为困苦,但道教却兴旺流行的年代。此时正是西晋太康年间,天下甫定;刚刚经历过的那场蜀魏吴三国之间的长年征伐战乱,华夏大地上人口剧减,无论是中下层士族,还是那底层的平民,都是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由武帝司马炎结束了三国的纷乱,建立了统一的晋王朝,天下俱是人心思定,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厌倦了战争的喧嚣,开始医治长年战乱带来的伤痛。于是,反对武力征伐,力倡清净无为的道教,便开始在天下大行其道了。
当是时也,举国上下俱都倾慕道家思想,不仅道宗寺庙香火日盛,便连尘世中的文人名士,也多以精研道家典籍为时尚潮流。那时的士林中出了不少著名的道学家,如魏晋交接之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时期的何晏、王弼、稽康、阮籍,以及时下的向秀、郭象、裴頠等人。
醒言所置身的那个时代,道家玄学清谈之风出乎想象的盛烈。这些道家玄学的清谈,又称作“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日渐增多。并且,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之理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这并称“三玄”的“老、庄、易”,也成了当时清谈的时尚选题。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
这种有关道家的玄学清谈经常通宵进行,即所谓的“微言达旦”。有些士人耽溺清辩已到了忘食的地步,正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少数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
醒言那也算是士林中人的老师季老先生,在这个全国性的道学大潮中也未能免俗。每当兴之所至,便在授课之余大谈玄学,杂七杂八扯上一大堆。以醒言当时的学识和兴趣,实在是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季老先生那一开一合似乎永无停歇的嘴巴,脑袋里只是祈祷着快点结束:
焦虑着还能不能赶上稻香楼的短工,担心着去迟了又要被那个胖帐房骂,恐惧着如此便要被那铁公鸡刘掌柜借机扣工钱……
这醒言的脑中恰似白云苍狗,诸多杂念是纷至沓来,就是没一样和讲堂上的主题有关!
于是,季老先生在台上舌粲莲花、玄之又玄,他的弟子张醒言则在下面正襟危坐、神游万里。
不过季老先生演讲中有一个不是那么枯燥的故事,倒是无意中被醒言留心到了。老先生提到,饶州城东的卫氏之子况嘉,体弱而好谈玄,一次约战渭水名士谢鲲,结果在通宵辩论中,反被远道而来的谢鲲驳得口吐白沫、旧疾发作而亡!看着老师那副出师未捷身先亡的悲慨模样,这个事故倒是吓得小醒言心中惕然,决定虽然还是要继续争取混入老道清河的善缘处骗吃骗住,但以后可千万要注意不能再和老道通宵聊天打嘴仗!
所谓“上好谈玄,下必效之”,从季老爷子这位普通的私塾老先生也爱谈玄论道,便可以看得出来,道教宗义主题在当时是多么的流行!既然需求旺盛,自有闲人会来凑趣。
于是乎,数十年间林林总总有许多道家门派崛起江湖;什么极光、全空、始无、元初、归一、轮空,名字是一个比一个空,一个比一个玄。不过,在这许多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的道教门派中,真正名满天下枝繁叶茂的,还是得数那三大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道教宗门:委羽山的妙华宫,罗浮山的上清宫,龙虎山的天师宗。妙华宫多女道人,上清宫崇『上清经』、『玉皇经』,天师宗则由东汉末的张道陵创立,民间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教”,在三大道宗中信徒最广,声势也最盛。
与妙华宫走女子路线、天师宗走群众路线不同,上清宫作为三大宗派之一,是相对而言比较清高的一个,修持以『玉皇经』、『上清经』等道教经典为主,其教名上清虽然本意也可能是表示对道教三清祖师太清、上清和玉清的崇敬,但恐怕也与他们修持的经文有些关系。且不说那同名的『上清经』了,那『玉皇经』第一、第二品名目中便各有“上”“清”二字。这两品便是“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清微天宫神通品”。此外,前品中也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之句。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上清宫的清名倒是赢得了士大夫的青睐,获得皇家分拨的良田千顷,其所在的罗浮山也被封为上清宫的私产。而那在穷苦百姓中名声更大的天师宗,却反而不为士林所喜。
其实仔细说来,这上清宫还与那天师宗颇有渊源。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天师宗祖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汉末献帝年间,由于对教义理解不合,教中起了争执,这张道陵的后人、第四代天师张盛,便将天师宗迁往龙虎山中,而那留守的教徒长老,便将那“天师草堂”改称“上清宫”,从此自成一派。许是被了张道陵张天师的遗泽,此后上清宫却也是渐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起来。
而对于大多数穷苦的老百姓来说,上清宫无疑就便象征着丰衣足食的天堂了;如果有谁能和上清宫扯上关系,那就是一世无忧了。一辈子不挨饿,这在当时大多数贫苦老百姓的心中,可是了不得的事情——那是只能在梦里睡觉才可能再梦见的美事!
事实上,也难怪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晋朝在中华历代大王朝中,举国人口只能叨陪末座。
因此,还是懵懂孩童时便认识到生活艰难,懂事后更要自谋食路、常为衣食奔波的小醒言来说,把眼睛盯上这个“上清宫饶州善缘处”,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争耐上清宫因其清高之名,本来便择徒甚严,同时许是也怕食口繁多不堪应付,遂饬令门下严格收徒。所以便有了开篇醒言和清河老道,那几年间内容雷同、形式直转而下的对话了。
当然了,虽然经过这许多的口舌,醒言仍然还是红尘之身,但持之以恒的拜师也让他与那清河老道变得颇为熟稔。
这日醒言做完这日常的拜师功课,便去隔了两条街的稻香楼当跑堂打短工;顺路也去完成他的另外一个日常功课:在路上南门街角那块儿,偷瞅两眼李记杂货铺老板女儿李小梅——
那时人们普遍早婚,像张醒言这样十四五岁光景的少年,便是成婚生子的也不是没有,只是醒言家贫无力迎娶而已。醒言到了这年纪也算是情窦初开了,这李小梅便是他心目中的佳偶。在他眼里,李小梅皮肤好,眼睛也水灵,怎么看怎么好看,无怪乎她是方圆两条街这个年龄段当之无愧的第一美人儿了!
其实那李小梅也就是那种市井儿女,长得只是青春活泛,实在当不得美人一语。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情窦初开的少年来说,在他心目中,那心仪的少女便是最美的。其实很多时候,过了几十年后再回头想想,回忆起当年自己对某个少女的痴迷,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那已经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经过李记杂货铺时,醒言倒没有忘记清河的嘱托。毕竟询问一下货物的有无,便可明目张胆的多看李小梅几眼了!
第一卷 当时年少青衫薄 第三章 机心忘怀磐石上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17 3:16:24 本章字数:2317
流转浓华又一旬
几番风信逐芳尘
兰因絮果何时了
本是罗浮梦里人。
——《潮嘉风月记》
日子就这样悠悠然然的过去,醒言每天就这样按照相同的路线,来往穿梭于马蹄山下、季家私塾、罗浮山上清宫善缘处、李记杂货铺,和那打短工的稻香楼酒楼。
等年岁再大一点,老张头再老一点,开始做不动重活的时候,醒言就应该继承这马蹄荒山的祖产,在这荒山地里刨食,钻沟越岭的追猎山物。当攒上点银钱,便娶上山村左近门当户对的庄家姑娘作老婆,从此便远离了季家私塾,远离了杂货铺美女,成为只适合在田头提儿弄女的当家汉子了。
也许,如果没有那件意外的发生,少年醒言的这一辈子,也就会和张家祖祖辈辈一样,按照这样的路线淡淡的渡过,在此后的传奇里不留下一点痕迹。
这件改变少年醒言一生的意外,发生在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天。
那日正是暑气炎炎,醒言家的马蹄山上费心费力植种的枇杷树,不知怎的惹上了虫子。按理说这枇杷树自有一股清气,一般不易生虫。只是这日老张头上山巡视这全家倚为饭食之源的枇杷林,却发现树丛中绕飞着一些从未见过的蛾虫。这下顿时把老张头急坏,赶紧招来儿子和老伴一起扑打。孰知这飞虫恁地灵活,要扑杀殊为不易,三人只好用衣物扑打,尽量把这些怪虫赶离枇杷丛。
折腾了一整天,终于把枇杷树左近的这些怪虫基本赶干净。饶是醒言这个年轻小伙子,但作为驱虫主力,这一整日的上蹿下跳也是把他累得不轻。醒言一时懒得走动,便叫二老先回,自己就在这山上歇下,看着这些虫儿还会不会再来骚扰。反正家中茅屋在这样的夏夜,睡觉也是爊热难当;还不如就在这山上歇着,夜里还清凉些,饿了便可以摘些野果充饥,正好省去一顿晚饭。
于是二老便先回去。张醒言就在山坡上那块常用来歇脚的白石板上躺下。
醒言所躺的这白石板,乃是天然而成,外形却与睡床相仿。这马蹄山虽然占地方圆很是不小,但却委实不高,兼且林木稀疏,实在只能算是荒山一座。老张头曾有心将它出卖,换点银子去饶州城边买一块水田,却只是无人问津。
这马蹄山唯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块半截入土的床形白石。这石头大概有一人来长,醒言正好能躺下。而这石板表面光洁,虽然中间稍微有几处凸起,但躺久并不能觉察出来。
这白石床还有一个只有醒言才晓得的怪异之处,那便是每次赶上农时,在山上干活累了在这块白石上睡觉歇息,醒来后总是觉得神清气爽,脑筋也似灵活了不少,常有要长啸数声的冲动。不过醒言其实也不知这是不是真的能算得上什么特别之处,还是在凉凉的石头上睡觉,歇息后起来就应该是这种感觉——心思缜密的少年怕说了反而惹来别人笑话,所以醒言并没有跟谁提过。
这日驱虫完毕,醒言又在这天然白石床上躺下。其时一轮明月已上于东山之上,醒言舒展着四肢,享受着这山野特有的清凉晚风。过了许久,似觉得有些无聊,便静静仰望头顶上那满天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