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装第二碗的时候,外面传来一阵喧哗的声音,好像是一辆牛车停在院外,紧接着就听见一个妇人的声音喊道:“有人吗?来个人,我们夫人跟小姐来看亲家了?”
亲家?
没一会儿,她便听到了叶江氏的声音响了起来:“哟,是亲家啊,咋过来了也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这什么都没准备好,你看!”
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响了起来:“不用麻烦了,我担心你们等下都下地去干活了,如果晚上过来,天又太黑没地方住,今天没有日头晒,这不现在就过来了,我们有事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那赶紧进屋里坐吧,金秀,快去烧水泡茶。”叶江氏笑道。
“不用进屋了,屋里太小,说话不方便,到你们家大厅那儿说话就成。”本来张夫人还想说不要泡茶,后来一想叶家应该还有些好茶叶,也就没有拒绝。
叶韭芽侧耳听了一会儿,把手里的碗跟汤勺洗干净放好,决定跟去听听她们要说什么事情。
第7章 张家要换亲
叶家的大院,其实在秀水村里也算得上是中等人家了,两进两出,有九间房。
两位老人住在中堂,以前的时候几个儿子都住在这里,这个小院显得拥挤不堪。
现在随着叶家几个儿子搬了家,反倒显得宽敞寂静了不少。
叶韭芽想了一下,她决定绕到老宅中堂的大厅后面去,那后面有一口天井,跟大厅只有一面木墙之隔,老宅的后门也在那儿。
叶江氏左耳有一点点背,所以讲话的嗓门比较大,站在大厅后面木墙那儿能够把她们说的话听得清清楚楚。
这个张家曾经也是秀水村的村民,张老夫人梁氏是叶老三媳妇小梁氏的堂姑,算是沾点亲戚。
张家的老宅离叶家老宅只有二十米不到的距离,是三间土房的小院。
因为人丁单薄,土地不多,曾经的家境不好,叶家的老太爷当初在秀水村也帮衬过的,张老夫人为人不错,又跟小梁氏有点亲戚,后来叶家做茶发了家,连带着张家也得到些恩惠。
张家就在镇子上开了一家杂货铺,全家也搬到镇子上住了,张家那会儿看叶家家境富裕,叶文山又是个秀才,自己小儿子能跟叶韭芽订亲还是很满意的。
后来宁雨夕掉下悬崖死了,叶老头一家接二连三的出事,家境很快落魄,叶文山又整天酗酒,看着也不会再有什么大出息,张家于是开始有点后悔当初定下的这门亲事。
如今的叶韭芽不但丑肥傻,而且还在镇子上传出了那样的名声,那张家又自诩富贵人家,当然是绝对不想要这门亲事了。
只是这种风言风语毕竟没有真凭实据,张家硬是要退亲,还是要拿出三百两银子给叶文山的。
张老爷自然是不干的!
张家也不是没想过耍赖,可是张老夫人还在,当初宁雨夕确实是救了她一命,她最是信佛,这种事做下了,她觉得心虚。
但她又着实不喜现在的叶韭芽,不能把那样的女子让自己小孙儿明远娶回张家,她愿意拿三百两退了这门亲事。
张明远的父亲张彬却非常不愿意拿出银子,“三百两”就是卖了他一家杂货铺子都凑不出来的大数目,他怎么肯白白便宜了叶家。
那宁雨夕早死了,当初她拿一百两出来救了自己母亲的事,又没外人看见。
那一百两当初宁雨夕也没打欠条,这事现在谁又知道,自己母亲也真是的,让明远吊在叶家那个烂韭菜身上,不是害了他吗?
真成了这门亲,只怕在镇上都要成笑话了!
以后明远还怎么安心读书,还怎么考秀才,考举人!
这可是他最得意的儿子,虽说做商户有了些银钱,说起来也很受一些人的羡慕,但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还是末等的。
大宇朝开国皇帝是马背上的天子,如今建国百年,国泰民安,当今圣上开始注重文人的培养。
全国很多地方开设书院,考上秀才以上的每年还可以去官府领取米粮。
特别是在崇阳镇这个地方,这可是个读书氛围极重的镇子,光书院就有三家,谁家里条件尚可的,要是没有个读书人,出门都不好意思。
第8章 张家的算盘
这建州在大宇朝的东南边儿,东边是俊秀的群山,南边是蔚蓝的东龙海,州府内还有一条蜿蜒的闵江从各县中穿过。
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地广人稠,是个很好的地方。
只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建州成了全国产粮最多的一个州府。
所管辖的崇安县虽然人口不是非常多的一个县城,却有着这大陆顶顶有名的书院“紫阳书院”。
这紫阳书院在崇安县城的南面,坐落在丹霞山之上。
是这大宇朝南部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已经建院六百多年,学子众多,名流云集,有“北有泰岳孔圣,南有丹霞朱子”之称的朱圣人就出自紫阳书院。
崇安县在前后一百多年就出了两位宰相,六位尚书,三十多位进士老爷。
这其中一位前朝姓李的宰相还出自崇阳镇秀水村,一个秀才在这镇子上其实说出去,都不算什么有大学问的。
那崇安县上的紫阳书院还得到过当今圣上御赐的金匾“天性达学”,就是本镇的白鹭书院那也是不差的。
这浓厚的文化气氛,连带的这里人,不管是书香世家,还是贩夫走卒,普通农家,都有出过读书人,有些女子还颇有诗书才华。
所以张家才更希望自家出个厉害的读书人,以后飞黄腾达,让张家也变成这里的当地大族。
要是他的宝贝儿子以后无心念书,考不上秀才,还怎么步步高升,让他家改换门第。
但张家最不满意这门亲事的,是张夫人!在她眼里,自家明远那就是青年才俊,如今却要娶一个死了娘的蠢女人回来。
最重要的,现在她家还没有钱了,虽不至于是个破落户了,那也差不多了!
在张夫人看来,把又胖又蠢的叶韭芽接到他们家来白吃白喝,是件非常吃亏的事情。
再加上老太太还打算给叶家体面的聘金,这门亲事就显得更吃亏了,自己婆婆说不通,她跟张老爷一商量决定跟叶家换亲,娶叶家的其他女儿。
只是叶文山的几个兄弟虽然女儿生的多,但是差不多都成亲了,除了叶韭芽就剩下叶文良的小女儿叶芳。
可叶芳都快十八岁了,在这里算是一个老姑娘,张家自然是不同意跟叶文良议亲的。
就在前些天,张家觉得老天爷终于开眼了,这个叶韭芽跟人去镇上赶圩,听说为了追看一个俊俏的有钱人家公子哥,在巷子里偷偷跟踪了一路,被发现后给那家的下人丢到一个养猪的破院子里半天。
当时张家人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觉得是天赐良机,这事是跟叶家退亲的好机会。
可等他们的人赶到那个破院子的时候,根本没有发现叶韭芽的人影,这事又没有人证,就是一开始传言这个事的人也没有找到。
而就在同一时刻,张明远从书院离开的时候,差点被一辆飞驰的马车惊吓到,是一个叫陈爱莲的姑娘跟她堂哥陈正峰好心救了他。
张明远于是很客气的把那陈家的两兄妹请到酒楼,好好的款待了一番。
第9章 陈爱莲改姓
张明远在酒楼里款待陈氏兄妹,觥筹交错,好不快活。
三人相谈甚欢之时,无意中就得知了这个陈爱莲,居然还是自己未来岳母黄氏的亲生女儿。
只不过当初陈爱莲为了不让黄氏改嫁为难,觉得她自己又马上及笄,决定继续留在陈家跟着没有出嫁的小姑姑陈小玲相依为命。
平时都是依靠陈家几个以种田为生的叔伯兄弟接济过日子,很是贫苦。
张明远喝了一些酒,情绪激动之下,当时就已经对貌美如花,又温柔善良的陈爱莲产生了一丝好感,马上就为她打抱不平。
大宇王朝虽然崇尚诗书礼教,但是因为当朝皇族并不是中原人。
原先是关外人,所以大宇朝的儒家思想比前朝稍微淡了一点,礼教也没那么严苛。
对女子的约束也比前朝更宽松一些,大宇的女子从小不用绑脚,寡妇也可以改嫁。
权贵家的子女,如果婚姻不幸,甚至可以合离。
照理来说,母亲改嫁,子女只要还未成家就都可以跟过去一起生活。
再说陈爱莲又不是男丁,陈家也不一定就非要留下她孤苦伶仃的继续待在陈家跟他们一起生活,一定是叶家不想要一个拖油瓶。
陈爱莲看似面色平静,语气里却带着一丝落寞跟无奈说:“为了娘亲在叶家能过得好一些,她无论吃什么苦都是值得的。”
让张明远又高看了她一眼,在心里也越发对她有了好感。
等张明远回到张家后,又听说了叶韭芽丢人现眼的传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极不情愿,冷着一张脸坚决要跟叶韭芽退亲,心疼儿子跟孙子的张夫人还有老夫人都同意了。
张老爷却面色沉沉的不肯同意,这没抓到叶韭芽丢脸的把柄,冒然去退亲,叶文山定要他拿出三百两。
“爹,娘,奶奶。我要退了跟叶韭芽的亲事,不管你们答应不答应,我都不会娶那个丑女人,奶奶你要帮我。”
就在僵持的时候,张明远脑中忽然想起陈爱莲来,于是把今天遇见的事儿一说……
张明远马上改变主意要娶陈爱莲,并且要让张老爷找人帮忙,让陈爱莲可以进入叶家,做叶文山的女儿。
这样不就一举两得了嘛!
张老爷听了以后身躯一震,瞪大了眼睛,过了一会儿,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不用跟叶家退亲,不但省了银子,儿子也找到一个可心的姑娘,那姑娘既然娘家单薄,以后也是个好拿捏的。
第二天,张夫人就把陈爱莲的姑姑陈小玲给找了过来,并且也让人悄悄带了话给叶江氏,让她考虑考虑。
叶江氏当天夜里就跟叶老头商量起来,经过一个时辰的思量,叶老头还是犹豫不决,心里想着这门亲事,无论如何也不能便宜了一个外姓人,可自家又没有适合的孙女了。
叶江氏眼睛转了转,于是提出让陈爱莲改姓,并且要跟陈家断亲,以后她就属于叶家人了,是叶文山的另外一个女儿。
这事儿,直到黄氏跟陈爱莲还有陈家都同意了以后,叶老头才终于咬牙点头答应了。
作为对陈家的补偿,叶老头还拿出了二两银子和两百斤米粮给陈家。
第10章 绿茶张巧葵
换亲这种事,说出去并不好听。
陈家几个兄弟会这么简单答应这事,也打着小算盘,这陈爱莲要是跟着他们陈家,又没什么好处。
就算以后出嫁了,那聘礼也是黄氏的,跟他们这些人其实没半点关系。
就陈家现在这样的条件,陈爱莲想嫁个家境好的夫家当正房娘子也不容易,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陈爱莲是个乖巧的,他们想就算表面断了亲,骨子里她还是陈家人,以后有什么困难,她也不会见死不救的。
正巧叶韭芽丢脸的事发生了,虽然没有证据,但张家也拿这事借题发挥:要么退亲,要么换亲。
于是在叶韭芽跟叶文山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家就多了一个姑娘,以后叫叶爱莲了。
叶江氏也是打算这个事都办妥当了,再叫叶文山回来认亲。
总归陈爱莲那孩子按道理,都应该算是他的一个孩子,木已成舟叶文山也不会说什么。
再说叶韭芽又变得那副德行,强塞给张家,人家也是十万个不乐意。
万一,真嫁过去以后张家要对叶韭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虐待折磨她,那都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了。
叶家再想过问,也难,还不如现在和和气气的,把这事给办了,省的断了张家这么一门好亲。